赣江,湘江;鄱阳湖,洞庭湖;长株潭城市群,昌九一体化……江西和湖南,无论是从地缘、历史还是经济层面对比,都极其相似,合作空间广阔。
沪昆高铁开通之际,江西省党政代表团赴湖南学习考察。短短三天,辗转长沙、湘潭、株洲等地,长株潭城市群抱团建设“两型”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江西省党政代表团成员中掀起了强烈的“冲击波”。大家把对于区域发展的期盼,化为从自身做起、融合对接、相向而行的理念和行动:不推进一体化,就不能做强城市群。
城市群是一个区域性产业关联和城市互补的群体概念。在我国,地理范畴的城市群虽然已经存在,但经济功能合理配置的城市群却不多。对城市群建设和功能认识领域的缺失,往往成为中心城市的“圈地运动”;盲目强调城市化率,也带来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非均衡的发展;尤其是产业布局的雷同,带来的或是城市群内经济的此消彼长,或是相互排斥,导致区域内整体竞争力下降。
推进一体化,做强城市群,必须跨越行政区划界限,彻底丢弃“一亩三分地”的观念,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加强协同一体的顶层设计。
在赣湘两省合作发展交流会上,长株潭城市群经验的介绍,让江西省党政代表团成员印象深刻:从顶层设计抓起、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做起,列出任务清单,逐项明确完成时限,明确牵头省级领导和负责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涉及一体化的重要工作和任务,不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而是在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时,共同发声、共同发力、共同争取。
再观江西,自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重大决策部署以来,调整领导小组,围绕“双核”“一体”这篇大文章,加速双城发展的重点举措密集出台,区域升级龙头效应也初步显现。借鉴湖南经验,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必须谋长远、成系统、破壁垒,进一步打“组合拳”、跳“连环马”,加强城市规划的立法和制度建设,以顶层设计明晰功能定位、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等区域重大问题,强化昌九一体化中长期发展。
推进一体化,做强城市群,要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互补和组合,推进生产力集聚爆发式发展。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国家级新材料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其产品展示馆内一件件跻身世界前列的研究成果,让人叹为观止;湘电集团是我国电工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台台风电大型永磁转子、300吨电动轮自卸车,正在紧张地进行组装。听介绍、看生产、问管理,代表团成员注意到,这两个考察点,一个是新材料产业,一个是装备制造产业;一个在长沙,一个在湘潭。两个城市在融合过程中注重推动主打产业错位发展,真正做到了融合与错位并重。
在我们江西,省会城市南昌与门户城市九江的“抱团发展”也是活力四射。南昌不断加强自己作为全省“运营中心”的作用,实现“大南昌”的格局,以南昌“1小时经济圈”带动全省的政治、文化发展;九江则充分发挥自己江西北大门的作用,做强港口工业。目前,积淀深厚的昌九工业走廊与成长迅速的九江沿江产业带,已初步形成昌九产业融合对接、错位发展的“T轴”。我们要抓住中央提出“发展一批中心城市”的机遇,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支持九江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以及昌九新区建设方面,谋划超常规措施,使昌九地区成为我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
推进一体化,做强城市群,还必须坚持协同发展,统筹抓好交通、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低保、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曾几何时,长株潭三座城市也面临着各自为政的状况。从长沙到株洲不足50公里,但以前车辆来回却要通过8个收费站,城市间通行的物流成本很高。如今,江西省党政代表团乘大巴穿梭于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网络,一路风驰电掣、畅通无阻。为推动城市群走上“融城之旅”,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龙头效应日益显现。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四成。
对照长株潭协同发展路径,南昌、九江已制定一体化发展清单,今后应围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产要素、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加紧推进昌九新区建设,全力打造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平台。
长株潭一体化的探索,鲜活而生动。江西与湖南都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国家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大战略,两省融合发展能否迎来更大的舞台?
竞合发展、协同发展,深处是改革,考验的是勇气、担当和智慧。江西在“十三五”规划中,全力构建全省“一核两带一板块”开放高地和“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的城镇空间,必须合纵连横、携手并肩,进一步畅通铁路、公路、水运等通道,鼓励新宜萍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双向发展,促进形成跨区域的大城市群,带动中三角城市群建设,积极推动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形成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独行快,众行远。用好后发优势,昂起城市群龙头,江西当书写出新的传奇。
江西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