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工作动态 正文

工作动态

中国高等教育:推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

发布时间:2011-11-22浏览次数:来源:

(作者/曾德生 本文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2期)

各高校大都制定了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每学期、每学年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是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一般来说,学生某一功课不及格直接影响其奖学金、评先评优的资格。景德镇陶瓷学院在此基础上,将第二课堂活动整合成综合教育课程,在综合测评中,如综合教育课程中有不及格,同样直接影响其奖学金评定、评先评优的资格。经过8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初见成效。
团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处、团委恰似学校“第二教务处”,他们秉持培养职能,从自发走向自觉。
综合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学校顶层设计中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即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个组成部分,而这一点是实施综合教育模式的统领和引擎。学院的综合教育模式探索,旨在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行平衡、协调,真正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所谓综合教育,主要是指将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活动,将进行整体打包,整合、梳理成若干门综合教育课程,构成综合教育体系,它与许多高校实施的素质拓展存在较大的区别,素质拓展主要还是从活动层面来设计,而综合教育则是立足于一般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成才的特点来谋划,从教学的角度、按教学的规律来设计的,也就是“活动”与“课程”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团学工作不仅仅是管理与保障,他们的职
责都要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履行。在实践中,他们把“会议”当学习,把“活动”当课程,真正体现教育与培养的宗旨,这是职能的“大转身”。从
理念上说,它促使学工、团委成为学校“第二教务处”,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这种定位和职能的转变,带来了体制、机制的有机融合,实现了教务与学工的“无缝对接”,学院开创了教务、学工定期联席会议等制度,经常专题研究解决在教风、学风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综合教育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教与学“两张皮”的尴尬现象。
校内的课外活动是第二课堂,校外的实践活动是第三课堂,而这两个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把“课程”、“学分”概念嫁接进入课外实践活动,按课程模式,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过程管理或目标管理。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综合教育课程总共40个学分,占本科生四年总学分的六分之一。综合教育课程总体框架由三个部分(层次)组成,即综合教育必修课15门;综合教育必选课从8门中选4门;综合教育任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2个学分。综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四个模块:
一是思想教育,有9门课程32个学分,均为必修课,其中入学教育、大学生军训、军事理论与国防教育安排在第1学期进行;公益劳动安排在第1—2学期进行;日常教育与鉴定安排在第1—7学期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毕业教育分别安排在第7和第8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安排在第1—6学期进行;假期社会调查安排在第2、4、6学期进行。二是学术与科技活动,有3门课程6个学分,均为必修课,包括学术报告、学术论文阅读和科技活动等课程,每门课程各2个学分,全部安排在第1—6学期进行。三是文体活动,有3门课程10个学分,均为必修课,其中文艺报告、文艺阅读安排在第1—6学期;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安排在第1—8学期进行。四是自选活动,要从四组8门课程中选修四门课程,6个学分。其中创新与创业成果、科学研究成果为一组,二选一;社会工作、社团活动为一组,二选一;学科竞赛、技能教育为一组,二选一;文艺竞赛、体育竞赛为一组,二选一,均安排在第1—8学期进行。
而任选活动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上述几项未包括的其他活动或成果均可以,这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综合教育课程教学既有质的要求,也有量的要求,大大减少了随意性、盲目性,学生除了完成第一课堂的学习任务,还须有所选择完成第二、第三课堂的实践任务。其实,综合教育的许多课程实际上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比如,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成果、创新创业成果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成在这些课程上的学分获取情况,可以反映他在第一课堂的学习质量,可以得出他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度。
综合教育方案的实施顺利与否,关键在于机制是否畅通,从本质上说,要看学生在实践、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消化巩固知识,施展检验能力,提升拓展素质的情形。学风建设是一般地方院校的基础工作。那么,在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之间孰轻孰重,天平如何定位,本应该在情理之中。而综合教育模式,显然十分重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提升课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分量,似乎有冲击第一课堂、忽视学风建设和理论教学、偏离教学中心地位之嫌。事实上,综合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规格上的理念更新,是对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依据的重新考量。学院把零散的日常工作,整合、转化为教学活动,将团学工作“挤”进教学计划,这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现实转变。
一直以来,团学干部的工作难以计量。实行综合教育模式以后,这一格局得到有效的改观。学校以学生的综合教育课程课时用一定的方法和系数来计算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同样给予教学津贴,团学干部的职称评定、经济待遇问题也由此迎刃而解。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综合教育办公室,设在校团委,主要职责是制定综合教育教学大纲,描述实施综合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实施综合教育的原则、综合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细则;确定综合教育实施方案,制定学分认定标准、学分认定程序;合理安排综合教育课程,做到课程安排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综合教育的实施是系统、庞杂的,也是渐进的,不追求一蹴而就。其中的关键便是考核与记载。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性,若不能及时、客观的记载学生参加的活动,就无法在期末对学生进行客观、真实综合的评价。因此,一个系统、一张表格便成了记录学生参与综合教育课程的主要载体。每学期末,综合教育办公室将统计结果分发给各学院;而非普遍要求、非必须参加的,学生参与以后,各学院的综合教育二级组织机构在“学生综合教育课程登记表”上进行如实登记。
每学期到评定奖学金时,总有学生纵然学习成绩好,但因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综合教育课程,拿不到或拿不满综合教育学分,而失去奖学金评定资格。对此,有人提出质疑,这种杠杆作用会不会偏离学生的成才方向与轨道。实践证明不会,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教学要求,而学校一方面强调重在过程,重在实践,重在体验;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过度参加综合教育活动,在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时,明确规定学习成绩应排在全班前50%者才有资格获奖学金。这种平衡性规定,事实上是主张快乐学习。
综合教育模式的实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经过历时近8年的探索与实践,综合教育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学院立足实际,由点到面,首先在材料学院、机电学院、工商学院试点实施,再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推行,最后在全院全面铺开。学院综合教育研究经验材料———《精心实施综合教育改革,着力培养行业特色应用型人才》2008年获江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综合教育的实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提高了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为学生提升素养搭建了平台;学生在各方面受到教育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逐步、普遍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得到提高;解决了德育教学与日常学生教育互相脱节的问题,整合德育教师的资源,促使团学干部对学生的教育方向更加准确,任务更加明确,工作措施和方法更加具针对性。
学院在综合教育的探索实践中,强调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学生在综合教育的氛围中,正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发走向自觉。

赣景备2-4-3-2002185  版权所有 ©2004-2015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  电话:0798-8499000  邮政编码:333403